日期:2015-09-09 10:22:43
楊氏連環計 二十九
在那一刻,楊行密的能否順利渡過難關,就在李神福的一念之間了!好在秉性忠義的李神福既不受威逼,也未被利誘,用一席話,打消了此次田頵反叛唯一可能成功的機會:“我從一介小卒的身份開始,就一直追隨吳王,今已位居上將,當義同生死,豈能因為妻子兒女受到威脅,就改變大志?田頵上有年邁的老母,卻不故她的生死,悍然反叛,連人生在世‘三綱’是立身之本都不懂,他還懂什麼興亡大義?”
言罷,李神福下令將田頵的使節斬首,繼續進軍。李神福的部下們,見主帥如此大義凜然,都深受感動,士氣因而十分高漲。
再說田頵見李神福決心與自己為敵,失望之餘只得命從錢鏐那裡叛逃過來的原孫儒舊將王壇為主將,汪建、徐綰等為副,統領宣州水軍出長江,攔截李神福。
如果單純論打仗,幾個王壇摞一塊兒也不一定是李神福對手,但王壇覺得他還是可以打一打的,這一是因為他的兵比李神福多,二是因為他還帶有一記必殺大招。
九月十日,李神福的昇州水軍與王壇的宣州水軍相遇于吉陽磯水面(今安徽東至縣西北),王壇命人將他的絕招使了出來,那就是李神福的兒子李承鼎,他被綁到了戰船的前端,最顯眼的位置,好讓對面的軍隊能夠在第一眼看見!
雖然之前李神福的表現非常決絕,但王壇就不信,真要親眼看見兒子命懸一線時,他還能無動於衷?按經驗,在這個世界上,不愛子女的父母,總是比不孝父母的子女少得多吧?
我無法度測在李神福看清對面被綁的人是誰時,他內心是怎麼想的,只知道他隨後下達的命令:放箭!向自己的兒子放箭!徹底斷絕對手挾持人質的念想。
當天夜裡,兩軍交戰,李神福先是示弱於敵,引誘王壇追擊,進入對自己有利的戰場地,然後揮軍反擊,順風縱火,大敗王壇。第二天,兩軍在皖口(皖河注入長江處)再戰,宣州軍被完全擊潰,王壇、汪建隻身逃命,徐綰被李神福生擒。稍後,這位武勇都之亂的禍首,被楊行密當成禮物,送給錢鏐。錢鏐當然不會客氣,將徐綰處死挖心,來祭祀死於其手的將軍高渭。
但是,所有史書都很冷血地沒有記載李承鼎是死是活,也沒有提到在此戰之後,李神福那些被挾持的家人還能否活命?他們是否已經變成了一代名將實踐忠義的代價?我們只知道,數月後,李神福得了重病,不久後病亡。不知這與他家人的遭遇有沒有關係……
(注:據網上可以查到的一份家譜聲稱:李神福為唐高祖李淵幼子滕王李元嬰之後,李神福有三子,分別叫李承鼐、李承鼎、李承鼒,均未死於此難。但由於該份家譜提到的很多內容,如它說李神福到906年還率三個兒子討伐鍾匡時,李承鼐在交戰中溺水陣亡,李神福痛失長子後,無心回上黨老家云云,這不但與正史記載多處衝突,而且顯然對當時的天下大勢一無所知。再說它把自己祖宗的出身抬這麼高,後人杜撰的味道太濃了,故在下不予採信。)
日期:2015-09-11 08:49:35
楊氏連環計 三十
再說田頵得知王壇等戰敗,深感西面的威脅最大,遂親率宣州軍的主力西進,欲與李神福決一死戰!李神福對田二哥的戰略頗為鄙視,說:“田頵放著宣州堅城不守,卻出來和我們野戰,這是上天想讓他早點死吧!”
然後,李神福率部進至蕪湖,找一個有利地點,命所部緊靠江邊,構建起一個堅固的水寨,堅守不戰,與田頵對峙。同時,他又派人上報楊行密:田頵主力已離開宣州西上,建議出動步軍,從東面抄他的後路,迫使其兩線作戰,疲於奔命,那麼打敗他就不難了。
初看李神福的這一方略,可能有朋友會想到:田頵的東面不就是他的盟友,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安仁義嗎?楊行密的軍隊如何下得去手呢?原來,此時安仁義的處境已經比田頵還要糟糕,只好過先走一步的朱延壽了。
本來在剛起兵時,安仁義是造反三巨頭中行動最迅速的,甚至比田二哥動手還快,只是他的目標東一榔頭西一錘,顯得頗無章法。安仁義首先是北上襲擊了揚州郊外的東塘(朋友們還記得嗎?高駢舉辦夏令營的地方),燒燬了停泊在那裡的一些戰船,得手之後卻又不敢來個擒賊先擒王,直接進攻揚州,反而調頭轉了個一百八十度,南下進攻常州去了。
待安仁義率軍來到常州城郊,只見守將李遇已在城外列陣迎敵,衝著安仁義破口大罵。安仁義見狀對手下說:“他敢這樣罵我,肯定是已經有準備了!”這不是廢話嗎?像您老用兵,這樣南來北往地耽擱功夫,本來就沒什麼突然性了,人家沒準備才怪。
安仁義大概覺得自己的本錢不多,一見對手有準備就不敢打了,急命撤退。李遇忙讓設下的伏兵齊出,追擊叛軍。兩軍一路走,一路打,轉戰至夾岡,安仁義見一直甩不脫追兵,便命士卒在前面虛設旗幟,做出有己方部隊接應的樣子,然後讓軍士解甲休息,擺了個空營計,才算把李遇的軍隊暫時嚇退。這趟出去,雖然付出了一些損失,總算是有驚無險地回師潤州。
但安仁義才一腳跨回老巢,真正的驚險就接踵而至:王茂章統率的討伐軍把潤州給圍上了!為打破封鎖,安仁義頻頻出擊,與王茂章交戰數次,未分勝負。但沒過幾天,楊行密派徐溫率軍來援助王茂章,兩將配合,大破安仁義軍。安仁義的精銳損失大半,只得殘軍困守孤城,再也無力出擊了。
不過,安仁義也是有名的猛將,尤其以善射出名。原本在淮南軍中,大家都公認米志誠使的弓箭,和朱瑾使得長槊,並稱第一,安仁義聽到這種評論後很不以為然,狠狠地奚落同事曰:“志誠之弓,不當瑾槊之一;瑾槊之十,不當仁義之弓一!”事實也證明,安仁義的箭術不僅僅是廣告做得好,也確實有過人之處,他親自守城,每發必中。弄到後來,一看見他拉開弓,攻城部隊都有了心理陰影,不是縮手縮腳,就是躲躲藏藏,使得王茂章等人一時也無法攻下潤州。
咱們回過頭來,再說楊行密接到李神福的報告,決計採納,不過在夾擊田頵之前,他先派了一名使者進潤州,對安仁義說:“我從來沒有忘記你立下的大功,如果你能放下武器,主動投降,我還可以恢復你行軍副使的官職,只不過以後不用帶兵,好好養老罷了。”安仁義見自己大勢已去,既想投降,又恐重蹈朱延壽的覆轍,不由遲疑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