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9節

熱門小說推薦

日期:2012-01-05 15:04:42

1.17(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譯文】齊景公招待孔子,對孔子說:“要像魯國把國政完全交給季孫家那樣,把齊國的國政交給你呢,那是不可能的;不過呢,你可以得到介乎季孫和孟孫家之間的那種重用。”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離開了齊國。

解析:其實這是不同時間說的兩段話,第一段是齊景公準備重用孔子,第二段是拒絕重用孔子。第一段的意思是:要像魯國把國家完全交給季孫家那樣把國家交給孔子,那是不行的,不過呢,可以給你僅次於季孫那樣的地位。

孔子君君臣臣的說法在一開始是打動了齊景公的,因此準備重用他,這才有了第一段話。可是,齊國國相晏嬰一向就討厭孔子的學說,認為孔子的學說腐朽不堪並且只講究繁文縟節,講究排場,完全華而不實,大而不當。此外,孔子此前曾經議論過晏嬰,諷刺他先後事奉三任君主,並且此前的兩人君主被殺,晏嬰都沒有跟著死,因此是個不忠的人。基於以上的兩點原因,晏嬰極力反對齊景公啟用孔子。由於齊景公對晏嬰言聽計從,於是決定放棄孔子,這才有了後面一段話。

在確定在齊國沒有政治前途之後,此時已經在齊國呆了一年,孔子於是失望地回到魯國,繼續開他的私立學校去了。(事見拙著《說春秋》第七部第252章)

這裡孔子有一個教訓,那就是無論到了哪裡,千萬不要隨便議論當地的權貴。想在哪裡發財,首先要跟當地的老大搞好關係。

現實解說:孔子的教訓擺在那裡,要想受到老闆的賞識,必須要跟老闆的親信搞好關係。不僅是老闆的助手,連老闆的秘書、司機等等也都不要得罪。

日期:2012-01-11 09:31:20

1.18(16.2)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譯文】孔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決定;天下無道的時候,製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由諸侯作主決定。由諸侯作主決定,大概經過十代很少有不垮臺的;由大夫決定,經過五代很少有不垮臺的。如果是大夫的家臣執掌國家,超不過三代就要垮臺。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也就不會議論國家政治了。”

解析:魯國的情況,自從三桓掌握政權,國君就被架空。到孔子時期,三桓本身被家臣架空,於是魯國成了家臣的天下。當時,是季孫家的管家陽虎呼風喚雨,三桓都要聽他的。孔子認為這嚴重違背周禮,因此陽虎蹦躂不了多久。因為瞧不起陽虎,孔子蔑稱他為“陪臣”,意思相當於馬仔或者跟班。

回到魯國,孔子看不慣家臣執掌國家的現狀,繼續議論魯國的國是。能夠這樣直接了當地批評甚至詛咒當權者卻沒有被文字獄,當時魯國的言論環境看來是相當的好。自古以來,能夠容忍批評的聲音,證明這個國家有言論自由;一片讚揚聲,則證明這個國家實施暴政。

身為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如此議論國政,可見,孔子年輕時是個憤青。

現實解說:孔子說得很對啊,老百姓議論國政的時候,當權者應該想想是不是天下無道了。歷來的統治者標榜《論語》,好像從來沒人說過這句話。

1.19(16.3)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譯文】孔子說:“魯國國君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指三桓)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三桓的子孫也衰微了,也不得不聽命於家臣了。”

解析:這一句緊接著上一句,意思是說三桓快完蛋了。這樣的說法,換了別的朝代,是要被判顛覆政府或者誹謗罪的,自己被殺還在次要,滅九族都有可能。由此,再次讚揚魯國統治者的開明和豁達。

從魯宣公開始,經歷了魯成公、魯襄公、魯昭公,到當時的魯定公,魯國國君已經有五代不能執掌國政了。而季孫家從季文子開始,經歷了季武子,季平子,到現在是季桓子(季孫斯),已經四代執掌魯國國政了。季桓子此時被家臣陽虎脅迫,反而成了陽虎的傀儡。因此,孔子大膽預言三桓家族將會完蛋。

遺憾的是,預言落空了。

現實解說:任何時候,不要妄下結論。

最近更新小說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