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這個成語出於這裡。
現實解說:決策要謹慎,但是也不能太猶豫。
日期:2011-12-24 12:11:45
世上難道只有孔蜜和孔黑嗎?客觀解讀《論語》是為了更真實地瞭解孔子的學說以及他的學說的形成和變化過程,既不貶低孔子,也不神化孔子。急什麼呢?這只是開頭而已,就算孔子是神,這個時候也還沒有修煉成吧?
我個人對孔子的評價,有《說春秋》第七部可以說明,這裡就不說了。孔子不僅是儒家,也是法家和道家。孔子的思想,在不同的階段是有很大變化的。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和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孔子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任何人不能抹煞。但是,孔子在政治上很幼稚,而孔子的思想被歷朝歷代所篡改,我要做的是還其本貌。
歡迎大家來爭鳴,不過,拜託不要用說文解字的方式,說文解字了幾千年,毫無新意。同樣拜託不懂得春秋歷史和孔子身世的人,在弄懂了之後再來發言。
當年,計算機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很多人用算盤的理論去證明計算機不能取代算盤。但是,歷史潮流是不能阻擋的。
日期:2011-12-25 10:28:34
1.11(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都能容忍的話,那還有什麼事情不能容忍?”
解析:魯桓公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魯莊公、慶父、叔牙和季友,魯莊公死之後,慶父和叔牙想要篡位,結果季友先後殺死了兩個哥哥,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出於這裡。但是季友出於對兩個哥哥的歉意,因此決定自己三兄弟的後人世代繼承職位,世襲司徒(季孫)、司馬(孟孫)、司空(叔孫),共同執掌魯國國政,因為三家都是魯桓公的後人,被稱為“三桓”。(事見拙著《說春秋》第一部第39章)三家團結一致,因此實力越來越強,國君反而成了擺設。原本魯國是六卿制,六個卿相當於政治局常委會。三桓之後,逐漸取消了另外三個卿,只有三桓具有卿的級別。此外,三桓基本瓜分了魯國的土地,軍事和經濟實力遠超國君以及其他家族,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實力和地位,他們不把國君放在眼裡,公然違背周禮。
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音義),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孫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當時的情況是魯昭公祭祀魯襄公,同時季平子祭祀季友。按照規定,魯國可以使用天子規格的禮儀,因此祭祀魯襄公用祭祀天子的標準。於是,魯襄公的廟裡上演祭祀舞蹈,舞蹈名稱為《萬舞》,一共需要六十四名演員,組成八八演出方陣,稱為八佾。與此同時,季孫家的祭祀竟然也採用天子規格,也上演《萬舞》。
當時三桓基本上瓜分了魯國的地盤,魯國國君的地盤已經非常小,國庫收入越來越少,已經無力支撐國家歌舞團等機構,因此不得不解散,原本屬於國家公務員的藝人們只能自謀出路。國家有祭祀的時候,就花錢請他們來表演。這次祭祀,因為兩家撞車,藝人們就必須做出選擇了。一來畏於季孫家的權勢,二來見錢眼開,誰出價高,就去誰家表演。結果,大家紛紛去了季孫家,於是季孫家上演正宗《萬舞》,而魯襄公的廟裡只有兩個上了年紀的藝人在跳《萬舞》。(事見拙著《說春秋》第七部第251章)
孔子認為季孫家做得太過分,國君不應該再容忍下去,應該採取行動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這個成語,出於這裡。
現實解說:典型的狗拿耗子多管閒事,還好那時沒有文字獄,否則因為這句話被抓起來,豈不是冤大了?
日期:2011-12-25 23:55:00
有些人總以為孔子是聖人,不應該收學費等等,這是不瞭解當時的背景。第一,孔子出身貧寒,不收學費怎樣生活?第二,當時平民有錢也無法上學,孔子收學費就入學,對於大家來說已經是一種福音了,這是自豪的事情,不是難為情的事情。
後世為了神化聖化孔子,把原本非常淺顯的句子拐彎抹角曲解成另一個意思。而現在一些人卻把這當成學問。試想一想,春秋時期無論竹書還是帛書,寫字的成本是很高的,言簡意賅是當時著作的最大特點,哪裡會曲裡拐彎打這麼多字謎?
日期:2011-12-26 11:01:12
1.12(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譯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這樣的詩句,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廟堂裡呢?”
解析:《雍》這篇詩是天子祭祀的時候唱的,結果三桓竟然拿來用了,孔子對此非常氣憤。那麼,天子祭祀的歌曲魯國人怎麼會呢?因為當初周公對周朝貢獻巨大,因此在周公去世之後,周成王特地批准魯國用天子之禮祭祀周公,魯國因此才有天子之禮。
這一章緊接著上一章,都是在批判三桓違背周禮。從歷史記載來看,這是孔子最早開始強調周禮。此前,孔子對周禮只是愛好,並沒有看得這麼重。為什麼這樣呢?從孔子的身世看,從小為了活命而奔波,是沒有可能憂國憂民的。長大之後在季孫家打工,對周禮的瞭解更多了。後來自己開辦私校,就開始講解周禮。到這個時候,出於教學的需要,孔子對周禮的學習和研究都上了層次,再加上學校的收入狀況越來越好,孔子才有了憂國憂民的物質基礎和知識積澱。為什麼要強調周禮呢?首先是孔子認為周禮是完美的制度體系,其次則是唱什麼吆喝什麼,自己最精通的就是周禮,不強調周禮強調什麼?
事實上,孔子在此之前對周禮並不那麼看重,歷史有記載的違背周禮的事情,孔子作過三次半。
第一次是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的母親因為在孔家沒有正式的名分,本身也是平民階層,因此沒有資格葬在孔家的墓地。那時候孔子才十七歲,年輕氣盛膽子大,決定以暗度陳倉的方式來葬母親。首先,孔子將母親的棺木運到了五父之衢,做出要下葬在這裡的架勢。五父之衢是什麼地方?
關於五父之衢是個什麼所在,歷來說的說法是曲阜城外某地,其實這又是為聖人諱。當初三桓瓜分公室部隊,在魯僖公的廟門前進行了盟誓,然後去五父之衢詛咒。《左傳》中幾次提到五父之衢詛,都是去詛咒的。古人盟誓和詛咒是很講究地點的,特別是魯國人。既然專門去五父之衢詛咒,說明這是一個凶地,惡鬼出沒的所在。不是亂葬崗,就是刑場。而如今孔子將母親在這裡出殯,自然不是刑場這樣的地方,因此一定是亂葬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