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渭源之戰時,從古渭到渭源,長達一百多里的糧秣軍資的轉運,就已經耗盡了秦州泰半民力。而且那只是要維持連民伕加士兵,總計五千人的一個月的需用。而在綏德、羅兀能做到部分自給自足前,至少要兩到三年的時間,鄜延路都要徵發民伕,去運送糧秣。
如此一來,對鄜延百姓來說,是個災難,而對當地的官員來說,同樣是個災難。
地方的官員是什麼樣的德性,韓岡再清楚不過。事情不做,便宜盡佔,除了一些有望上進的,其他大多數的官員就是一副混吃等死的模樣。一旦要組織民伕轉運糧秣,或是乾脆把民伕趕上前線去築城,少不得就要勞動他們的大駕,想讓他們不抱怨是不可能的。
再說了,還有個司馬光在長安守著,幾乎使用放大鏡在盯著陝西的各個角落。只要地方上有一點風吹草動,他肯定要第一個跳出來的說話。
人都是這樣,總是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司馬光是這樣,韓岡、韓絳他們的也一樣——出兵羅兀,韓岡看到危機,韓絳、種諤則看到勝利——如果有什麼與他們的期待相反,就會想辦法將之抹去。不過區別在於,蠢貨是在自己的思考中抹去,聰明的人則是在言辭中抹去。
司馬光、韓絳他們究竟是聰明還是蠢貨,韓岡不知道,但他能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實際上他的觀點不會太過偏駁。所以他的批評,並不是放在戰鬥的勝負上,而是主要專注於糧秣轉運的問題上。不管在何時何地打仗,只要不能像蕃人那樣因糧於敵,後勤運輸總是問題最多、事情最難的一個環節。批評後勤問題,那是一批一個準,絕不會說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