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3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一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什麼呢?古人認為驅使它的就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所以龍的意義實際上是被“天”所驅使的存在。但是由於“天”無形無象,所以古人就以有形體的龍來代指“天”,因為龍在“天”的左右,供“天”驅使,注意是代指,不是等同於“天”的地位。就像國家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夏商時期為了表示“國家”,喜歡用鼎來表示。把鼎安置之在一個高臺之上,還要鋪上絲綢之類,並在它周圍擺上供品。他們並不是尊敬這支鼎,而是尊敬這支鼎所代表的國家社稷,如果鼎壞了,再換一支新的就可以了。祭天在古代是一個很重要也很經常的儀式,會修專門的壇。古人在祭拜天的時候,一般是對著天上敬拜,同時周圍放一些有龍形象的擺件或器物,讓別人能夠明白他是在向天敬拜,而不是對著空氣做假動作,也不是在拜天上的太陽、雲彩或其它什麼。古人還喜歡用玉或青銅等材料做一些龍的圖案和雕塑戴在自己身上或放在家裡,在一些生活用品上也喜歡雕刻龍的圖案,這都是源於古人對“天”的信仰。我前面也說了,“天”是古人唯一敬拜的物件,換而言之,古人實際上是拜天並不是在拜龍,現在的人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有時候把它誤解為是在敬拜龍。中國古人有祭天的祭壇,但是從來沒有祭龍的龍壇。注意,我這裡講的是龍的本源,是中華民族8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的龍。因為後來道教和佛教,印度教等也把龍的形象納進來,構成這些宗教神話中的一個品種。影響最深的是中國的道教,把龍神化為掌管海洋和風雨的龍王爺,成了玉皇大帝的一名手下,但是龍在華夏文明中出現的時間比玉皇大帝,觀世音菩薩等等早多了。正是因為這種錯誤的認識和扭曲龍,有的地方的老百姓就開始修龍王廟,進行向龍王爺祈雨獻祭等等活動,這就是拜龍了,跟前面講的拜各路神仙差不多,都是要求挾脅地拜。佛教吸收中國龍的原形加入自己,但是佛教中的龍只是眾多神物中的一種,而且地位很低,常常成為其它神物的食物。這些龍就不是我們所說的華夏民族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出現的“龍”的涵意了,也不是華夏文明的象徵。總之古人尊敬龍是因為尊敬“天”的關係,其實甚至也談不上尊敬,更大部份是因為喜歡,看重。不過後來因為龍專門用來代表皇帝,才在畏懼皇權的作用下不敢隨便使用龍罷了。絕不是西方人認為的那樣中國人把龍當作偶像來崇拜。因為中國古書中還記載了一些比如吃龍,殺龍的故事;中國人喜歡配戴龍的玉飾,但是如果龍玉飾不小心碎掉了,就隨便把它扔了,不像一些迷信的人對碎掉的觀音像佛像之類的慎重禁忌;人們還常常在地上弄龍的地毯和浮雕,讓人隨便踩踏;中國人還喜歡玩舞龍的活動,一群人舉著布做成的龍戲玩,讓龍追著球被耍得團團轉來取樂,這些都絕不會是把龍當成神或偶像來敬拜所應有的態度。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