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5-01 09:28:48
七
做為儒家,他時刻以改革時弊、加強禮制、剔除奸佞、鞏固王權為自己的大任。
公元134年,他以一個歷史學家的身份,上疏請專事東觀,收檢遺文。並上《表求合正三史》,條奏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但不為接納。
鑑於宦官當政,王權旁落,張衡不顧忤逆宦官集團,站在以道事君的儒家立場,進而向漢順帝指出,“威不可分,德不可共。臣有作威作福玉食,害於而家,兇於而國。”要他警惕宦官為禍。而就在這封上書墨跡尚未乾透之時,昏庸的漢順帝卻又下詔,讓宦官浮陽侯孫程的養子繼承爵位和封地,使宦官不但可以封侯,而且還獲得了世襲特權。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那還再嘮叨什麼呢?
為了語言不再忙亂走失,他自覺閉上了嘴巴。乃至後來,漢順帝把他叫在內宮,“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
而閹豎們也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在上位者不聽己言,身旁惡狼環伺,獠牙相向,這不能不讓他為之愁苦萬端。
如同行吟於大澤的屈原仰頭天問,抑鬱難抒中,張衡寫下了惆悵而寂寥的《思玄賦》。“行陂僻而獲志兮,循法度而離殃。惟天地之無窮兮,何遭遇之無常!不抑操而苟容兮,譬臨河而無航……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墨無為以凝志兮,與仁義乎消搖。不出戶而知天下兮,何必歷遠以劬勞?”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